作者潘裕豐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解讀資優教育的迷思   一、資優不等於傑出或成功:資優只是指具有學習的較佳潛能與行為表現,若是缺乏學習的專注與持續,一樣會無所成。所以就教育的角度看來,資優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概念,不是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諺語嗎?這表示除了資優之外,沒有環境、人格特質、學習動機、技能等的配合,要達到傑出與成功尚有一段需要努力的路要走。 二、智力130不等於情意智能130:許多人時常有一種感覺,認為資優生的認知能力很高,那麼他的情意智能也應該很好才對的想法。但是資優的孩子存在著不平衡的發展現象,他們可能有17歲心智年齡,13歲的實質年齡,14歲的生理年齡,和13歲的情意年齡,這意味著學業上的聰穎與情緒的控制關係不大。資優教育的實施,必須考量資優生的認知與情意發展的不同調發展。 三、資優生並非全能:大部分的資優生是專才,而非全才。因此當接受資優教育的學生表現不佳時,常常有學生或老師認為這個也不會,哪算資優生的嘲諷,這對資優的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 四、資優教育不只是認知教育:世界各國的資優教育發展都是源於資優生優異的認知表現開始,所以早期首要重點都是以資優生的認知教學為主軸,但是近幾年來,情緒智商(EQ:包括了一個人的自制力、熱誠、毅力與自我激勵的能力)與多元智能的智能觀的盛行,讓我們開始重視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EQ的作者Goleman認為IQ能夠決定一個人未來是否成功的關係遠不如EQ。因此,資優教育的情意教育課程需要重視。 五、資優教育不是超級升學教育:前面所述資優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培養資優生成為獨立學習者和智識的生產者。因此,學校的資優教育若只是在運用認知課程以達成升學目的的話,如何培養學生成為獨立學習者和知識的生產者呢?資優教育不能也不該成為升學主義的附庸,必須跳脫升學主義的桎梏,然而當前我們的資優教育的實施現況看來似乎還停留在為升學背書的情況。因此,資優教育要思考是否改變教學的處方(內容)以因材施教,而非只是用普通的課程加深加廣或濃縮課程而已。這意味著資優教育的教學內涵與方式應該不同於普通教育,除了認知的學科內容外,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諸如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的培養,情意教育和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才是它的主要內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ment2011 的頭像
    monment2011

    嘮嘮叨叨絮絮聒聒

    monment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