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林良恭宣佈,在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山地區,發現新的台灣特有種生物「高山鼴鼠」,這種高山鼴鼠雖然在日據時代的文獻上出現過,但從來沒人親眼目睹。林良恭為了研究鼴鼠,前後花了10年的時間,才確定高山鼴鼠的存在。 台灣特有生物高山鼴鼠曾在1940年代,被日本生態學家鹿野忠雄在雪山發現,但除了文字資料,一直沒有任何影像可以證明,後來林良恭在鹿林山發現高山鼴鼠,他就將高山鼴鼠的學名用鹿野忠雄的姓氏來紀念,取名為「鹿野氏鼴鼠」。 黝黑的高山鼴鼠體長12公分、重量不到40公克,平常棲息在土壤20公分深,以土壤中的蚯蚓、蠕蟲作為主食,出沒的地區大概分布於玉山、雪山等高山,另外墾丁、花蓮平地也有牠的蹤影。 林良恭為了證明高山鼴鼠的存在,前後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完成比較完整的紀錄,由於高山鼴鼠的出沒地點都在高海拔地區,林良恭一共花了7年的時間,才發現過13隻高山鼴鼠的行蹤。 台灣高山鼴鼠的發現也受到國際重視,今年6月還會登上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期刊,可以說不但再次證明台灣生物的多樣性,無疑的也成為另一個台灣之光。 =================================================================== 東港溪生態危機!琵琶鼠氾濫 沒天敵吃光原生種小魚 更新日期:2007/05/08 18:51 記者:記者凌安屏/屏東報導 屏東縣東港溪面臨重大生態危機,除了鱷魚之外,其實更令人擔心的是琵琶鼠的氾濫。琵琶鼠就是俗稱的垃圾魚,產自於南美洲,但是現在卻充斥整個東港溪,由於它身上有刺,幾乎沒有天敵,所以整條溪的原生種魚都快被垃圾魚吃光。 東港溪畔到處都是一尾尾曝屍的大尾魚乾,這種魚就叫做琵琶鼠,講琵琶鼠可能大家覺得很陌生,不過這其實就是養魚民眾買回家,放在水缸裡,專門吃青苔藻類的垃圾魚。 來自中南美洲的垃圾魚,因為全身都是刺,再加上硬殼,所以幾乎沒有天敵,加上專吃東港溪原生種小魚,讓垃圾魚的數量瞬間爆增。根據當地民眾的觀察,目前溪裡頭,可能已經沒有其他魚種的生存空間。 民眾表示,以前溪裡有很多魚、溪蝦和螃蟹,結果現在都沒了。面臨著鱷魚和垃圾魚的來勢洶洶,東港溪生態已經不復往日單純,該如何解決,能夠解決嗎?沒有人可以給一個明確答案。 ==================================================================== 全台最大藻礁 遭中油施工破壞 更新日期:2007/05/09 04:39 記者: 朱立群、陳鳳英/台北報導 台灣稀有的「藻礁」正遭人為破壞!農委會特生中心昨天指出,中油為埋設天然氣管線,開挖桃園觀音鄉海域的藻礁,該處是全台分佈最完整、覆蓋面積最廣的藻礁礁體,四周的生態多樣性正遭毀滅。中油則表示,本案經詳細環評審查通過,中油已盡最大努力,將開挖寬度縮減至四公尺,將對藻礁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昨天公布觀音沿海藻礁調查報告指出,藻礁蔓延海岸線四公里,往外擴張到海外五百公尺,是全台分佈最完整、覆蓋面積最廣的藻礁礁體。其他國家藻礁常見於海底,但台灣的藻礁浮在水上,並處在漲潮與退潮間的「潮間帶」。特生中心助研究員劉靜榆表示,藻礁內部自成一小型生態體系,寄居著海洋生物的幼苗,是孕育小魚、小蝦、貝類生長的溫床。 劉靜榆說,中油興建中的天然氣輸送管線長五百公尺寬四公尺深四公尺。已架設施工平台,挖土機硬開上墨綠色的藻礁,就像拿剃刀在頭皮上「開馬路」,碾平耗時千萬年才生長起來的礁體。 工程如完工,輸送管就會從藻礁腰間剖腹穿過,生態棲地遭將被破壞,裡頭的珊瑚藻、魚、蝦、螃蟹及當地居民常去撿拾的海水螺「珠螺」都將滅絕。 台大海洋所教授戴昌鳳十多年前在北部海域首度確認存在已逾千年的藻礁,十多年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重啟調查,卻發現桃園觀音海岸的大片藻礁正遭到破壞,決定與環保署聯手搶救,希望設立全國第一個藻礁保護區。 特生中心表示,藻礁為珊瑚藻鈣化沉積形成,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之一。藻礁因形成緩慢,珍貴性高於珊瑚礁,它能保護海岸,提供周圍水域生物優異棲息環境。 桃園觀音海岸的藻礁是目前全台生長最佳、礁體最完整的區域,估計存在已上千年。去年特生中心主任湯曉虞上任後重新測量,發現該處長約廿公里海岸原本遍布藻礁,但正遭嚴重破壞,如不搶救,千年藻礁可能毀於一旦。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劉靜榆去年調查沿海劣化棲地時,發現桃園縣海岸遭受垃圾、漂流木等嚴重汙染,原因是中油公司正在當地埋設直徑一公尺的天然氣管,工程將穿越藻礁分布區域,對生態將產生無法回復的破壞,目前已興建工作平台,部分藻礁已遭破壞。 藻礁發展最完整區域,是從小飯壢溪出海口到新屋溪出海口寬約五百公尺的海岸,也因中油的管線工程橫切招致破壞。特生中心表示,這片藻礁因工業廢水、油管工程,大多已停止生長,變成黑色無法復育。 由於中油埋管工程已通過環評審查,工程監督權責為環保署。特生中心緊急發文環保署,環保署也覺事態嚴重,上月底邀學者與環評委員到現場探勘。 當天參與勘查的環評委員、台大海洋所教授范光龍表示,中油未遵守施工規範,施工車輛已對藻礁區帶來明顯破壞。環保署認為,中油管線工程已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限期中油提因應對策送審,若情節重大將勒令停工。 劉靜榆說,曾向中油公司建議往南移一百多公尺,即可避開藻礁分布區,但中油公司表示已在施工,且涉及契約等問題。 她說,台電與東鼎公司亦將在附近興建六座突堤,就建在藻礁上,破壞將更嚴重。 =================================================================== 玉山峰頂玉山柳 消失3年今再現 更新日期:2007/05/08 04:39 記者: 廖肇祥/南投報導 在玉山峰頂消失多年的「玉山柳」又出現了。記者日前攀登玉山,在峰頂石縫中發現一株剛發嫩芽的植物,拍照後請專家鑑定,證實就是玉山柳。 靜宜大學生態系主任楊國禎指出,玉山柳原本就很罕見,能在高海拔惡劣環境存活更是奇蹟。多數登山客不識貨,不留意踩踏或撞擊,如果玉山柳消失,玉山峰頂就毫無生機了。 登山客不識不小心就踩死 楊國禎表示,玉山峰頂溫差大、風勢強,冬季積雪,攀登人次頻繁踩踏,都可能是造成其他物種消失的原因,玉山柳能在峰頂生根存活,相當難得。二○○四年以前,玉山峰頂曾發現過玉山柳,但之後就消失了。過去除了玉山柳,還曾有玉山杜鵑、玉山繡線菊等植物,但一九八七年以後,這兩種植物至今未再出現過。 楊國禎指出,玉山柳的種子靠風力傳播,但分布區域相當有限,僅在八通關、玉山北峰碎石坡有發現紀錄。 「就是那麼湊巧,一顆種子飄到山頂,正好落在有些微岩屑土壤的岩縫裡、發芽生根。」但峰頂環境實在太惡劣,玉山柳貼在岩壁上匍匐生長,冬季綠葉落盡,莖部看起來像枯枝,登山客誤以為是株死木。 台灣「最高」植物 堪稱勇者 峰頂有玉山柳獨活,成就了它的獨特。排雲山莊莊主劉居士每次上玉山,一定會繞過三角點,看看這位「老朋友」;若帶人上山,會特別介紹這一株台灣海拔最高的「勇者」,但近年來也只能看到根莖不再出現綠葉。 台灣第一位攀上聖母峰的山友江秀真表示,國外高山山頂多是一片光禿,僅見岩屑與碎石,台灣高山最難能可貴的是有植被;玉山柳等高山植物的存在,才讓峰頂現生機。 長在山壁上 面臨生存危機 這一株台灣海拔最高的植物堅韌地活下來,但仍持續面對生存危機。資深嚮導賴桑表示,玉山頂面積難以容納每日百名登山客,玉山柳長在石壁上,山友一不注意,連人帶背包正好壓在上面。也有人好奇地以登山杖敲敲、戳戳,常讓玉山柳受傷害,他每次帶團攻上峰頂,一定會提醒團員留意。 ================================================================= 暖化 候鳥鯨魚發生致命錯誤 更新日期:2007/05/09 16:10 記者:編譯范振光/路透波昂七日電 聯合國官員七日表示,氣候暖化衝擊有遷徙習性的鳥類和鯨魚等動物,造成牠們在錯誤季節出現在錯誤地點。 「遷移性野生動物保育公約」副主管卡畢里在表示,氣候變暖打亂遷移性動物的生理時鐘,許多動物已經改變遷徙季節,甚至因為季節變化較不明顯,根本不遷徙。如碰上熱浪、乾旱、寒流,牠們的生存將出問題。卡畢里舉例說,德國的野鶴不飛到西班牙、葡萄牙過冬,反而留在德國,假如出現強烈寒流,族群將大量死亡。 遷移性動物繁殖、過冬和遷徙過程有不同棲息地點,任何地點改變都會帶來風險,所以暖化對遷移性動物衝擊最大。 由於海水溫度上升,魚類、浮游生物的密集區更接近兩極,使得以牠們為食的鯨魚有時會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點。 在北極區,暖化可能使樹林取代苔原,影響在地上築巢的鳥類,因為隨著掠食者往北移,必須另覓安全地點棲息。 氣候較暖,鳥類有時會在春天提早下蛋,可是昆蟲也會提早繁殖。歐洲的班姬鶲幼鳥就因為毛蟲提前羽化而糧食不足。 ========================================================= 印度大吉嶺數千雞隻暴斃 當局嚴防禽流感 更新日期:2007/05/09 13:01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九日專電)綜合印度媒體今天報導,繼東北鄰國孟加拉傳出禽流感疫情之後,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盛產茶葉的大吉嶺地區,在過去七天裡,也發生至少兩千到五千隻家禽離奇暴斃事件,但地方衛生官員表示,並非死於致命的H5N1禽流感病毒,而是死於所謂的「Ranikheth and Gamboro」疾病。 民營NDTV新聞電視台發自大吉嶺報導,聲稱約有五千隻雞死亡,但民營電子新聞網頁引述地方官員的話說,至少有兩千隻。印度「論壇報」則引述西孟加拉省府加爾各答的官員談話說,約有兩千三百隻雞死亡。 據報導,發生家禽死亡的地區位於大吉嶺地區的西利古里市郊一座農場。這座農場約有兩萬隻家禽。 報導引述西孟加拉省禽畜事務廳長拉曼的話說,衛生官員檢驗死亡家禽的死因,初步排除是因H5N1病毒死亡,但不敢掉以輕心,已將死亡樣品送到中央省的博帕爾實驗室做進一步的檢驗。 拉曼呼籲民眾不必驚慌之餘也表示,死亡雞隻都已掩埋處理,並且已經封鎖了上述農場,等待進一步檢驗結果,必要時將會撲殺農場所有家禽。960509 ================================================================ 毒、電、炸魚聲四起 東沙群島環礁 海底花園變墳場 更新日期:2007/05/09 04:39 記者: 何醒邦/專題報導 東沙群島,湛藍南海的皇冠,百萬年來默默承受過客無止境的需索。它的沙,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海,是升官發財的管道;它的名字是宣示主權的象徵。曾幾何時,皇冠美麗的容顏已褪去,徒留無限哀愁。 位於高雄西南方約四百公里的東沙群島,是個不折不扣的珊瑚島,由無數個小珊瑚與貝殼的碎屑,歷經百萬年一點一滴、聚沙成塔而成,包括唯一突出水面的東沙島,以及一個直徑達廿公里的圓形環礁。 東沙環礁海域曾是全國最美麗的珊瑚花園,多采多姿的生物,形成華麗的水晶宮,而其海域所孕育的生態資源,更扮演了「種源庫」的角色,使南海和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洋生物生生不息,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漁場。 一九九○年起,東沙環礁歷經本國與各國漁民,以毒、電、炸魚等方式掠奪海洋資源,加上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超過九成以上的珊瑚幾近白化與死亡。被破壞殆盡的「海底花園」,儼然成了「海底墳場」。 「從島上就聽得到遠方傳來的炸魚聲,高低起伏的珊瑚礁,就被炸得跟平地一樣。」一位漁民指出,大陸漁船連以前擱淺的商船都不放過,炸光船後,把破銅爛鐵載回去賣,「海龜也難逃一劫。」 內政部營建署東沙海洋國家公園籌備處主任吳祥堅指出,這些各國聯軍中,又以大陸漁民最為兇猛,除了炸魚,每天還運來劇毒「氰酸鉀」,一桶一桶地倒入東沙海域。「估計他們每年用九噸的『氰酸鉀』毒魚,這量可以把兩千多萬名台灣人民毒死廿次。」 為了夜間照明,作業完的漁船,還會丟下三、四個用畢的電瓶。吳祥堅說,東沙海域已不知有多少「汞」電瓶?不知哪一天、哪一國又會有民眾出現「汞中毒」情形。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東沙海域自古就是海洋生物資源的中繼站,負責維繫南海到台灣海峽的生物繁衍,假使珊瑚礁遭受破壞,北方生物難以獲得來源,連帶地球上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也會跟著起變化,導致東沙島名存實亡。 所幸近二年來,在海巡署威力掃蕩下,加強驅離外籍漁船越界捕魚的行為,並公告全區卅五萬公頃的海域為禁漁區,東沙環礁才又恢復一線生機;也在今年元月,成為我國唯一一座以珊瑚礁生態系保護為主的海洋型國家公園。 但今年三月起,數十艘外籍漁船再次圍聚東沙海域,使海洋國家公園再度面臨生態危機。這些大漁船採化整為零的策略,放入小舟,伺機潛入內環違法捕魚;雖然海巡署每日出海驅離,但巡邏艇前腳剛走,外籍漁船立即再度侵入,讓海巡人員疲於奔命、事倍功半。「太頻繁了,抓不勝抓、趕不勝趕,每天都在玩貓抓老鼠的遊戲。」一位海巡人員說。 以目前東沙海域的情勢來看,如果沒有盡快防堵外籍漁船入侵,除國家主權蕩然無存外,台灣唯一的海洋國家公園也將只剩下軀殼。 ============================================================== 落巢貓頭鷹寶寶 辦公室搗蛋鬼 更新日期:2007/05/09 07:20 記者:記者胡蓬生/造橋報導 目前正值野鳥繁殖季節,但幼雛落巢情況頻傳。一隻領角鴞的幼雛最近在銅鑼鄉落巢,被送到苗栗縣野鳥學會接受照料,領角鴞是猛禽,但幼鳥圓滾滾的身材,一身白色絨毛,十分討喜。 野鳥學會總幹事溫春福指出,領角鴞俗稱貓頭鷹,是保育類野鳥,屬於夜行性的猛禽。這隻幼鳥一星期前在銅鑼鄉文林國中的校園內被發現落巢,師生雖嘗試將牠放回巢中,但沒多久牠又掉落到巢外。 溫春福表示,這隻幼鳥一再掉落到巢外,有可能母鳥食物難覓,牠因此被「淘汰」,也可能同一巢雛鳥多,因生存競爭壓力而被擠落,這時,由野鳥學會收容、安置,扮演起鳥媽媽的角色。 領角鴞是凶悍的猛禽,但貓頭鷹寶寶的體型圓滾滾,初生時全身是白色絨毛,睜著一雙大眼睛,相當可愛討喜。 這隻落巢的幼鳥,估計出生約20天,全身白色絨毛已逐漸長出褐色的羽毛。 鳥會人員表示,這隻幼鳥已開始學飛,會在鳥會辦公室四處飛,還把室內土地公神龕上的杯子都打翻,十足是個「搗蛋鬼」。 這隻貓頭鷹寶寶讓人憐愛,但嘴尖爪利,飛到人的手上,一雙利爪緊抓,可讓人痛得哇哇叫,已有猛禽的架式。 昨天下午,牠趁鳥會人員不注意,還一溜煙飛到附近樹上,但因為還沒有捕食能力,鳥會人員趕緊找了梯子,爬上樹將牠帶下來。 溫春福每天以雞肉、豬肉餵食,估計牠還要一個月時間,等飛行和捕食能力增強,才有足夠的能力在野外獨自求生。 鳥會將以活昆蟲、小老鼠等,訓練牠覓食,等牠成為自食其力的猛禽後,再擇期放歸山林。 =======================================================
拔孔雀毛 餵猩猩吃塑膠袋 大陸黃金周遊客樂動物苦 更新日期:2007/05/08 16:19 記者:記者黃鈺晴/綜合報導 大陸黃金周假期間,遊客開心出遊,但卻苦了動物園裡的動物!紅毛猩猩被餵食塑膠袋,孔雀則被小朋友追著拔毛,連加班表演的老虎在假期過後,也累到攤在地上,成了病貓。 原本姿態優美的孔雀,被頑皮小孩硬扯下幾根羽毛,嚇得滿場飛,動物園裡有十幾隻鳥就因此活活被嚇死。一位遊客就表示:「有的孩子去追逐小動物,去拔牠們羽毛,我看這小動物真的非常可憐。」 黃金周假期遊客玩得開心,動物們卻只有一個「慘」字形容,雖然「禁止餵食」牌子就擺在面前,但遊客還是把餅乾、麵包往下丟,結果棕熊吃得太多,就不舒服地攤在一邊,而可愛的紅毛猩猩更慘,還被餵食塑膠袋,擺明就是要牠消化不良。 這些動物除了被遊客捉弄之外,每天還要加班表演,讓牠們都累到跳不動,而不配合的表演也讓觀眾哈哈大笑。有的遊客則想祈求快樂幸運,就每天往水池丟下許多硬幣,但常常K中海龜,使海龜無奈縮在角落,都快樂不起來。 看看動物們無奈的表情,如果它們可以說話,應該會說「拜託多點公德心,愛我就別再虐待我了!」 ========================================================== 南極融冰 30年來最大 暖化衝擊 地球危機 20070517 (編譯魏國金/綜合15日外電報導)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15日指出,溫度的上昇使南極洲在2005年出現近30年來規模最大的融冰,其面積廣達一個加州,相當於11.4個台灣。 美國太空總署16日表示,南極出現近30年來規模最大的融冰現象,面積相當於一個加州、大約11.4個台灣這麼大,如果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將會加快,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衝擊。 南極一向是一塊神秘的大陸,即使全球受到暖化影響,融冰現象也多只發生在南極半島,很少發生在南極大陸。不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透過衛星空拍畫面發現,南極在2005年時出現近30年來最大的融冰現象,這些分散各處的融冰區域,加起來總面積相當於一個加州,也就是11.4個台灣一樣大。 過去兩年內,南極的溫度曾經一度高到攝氏5度,導致一些之前未曾想像會出現融冰現象的地區,如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都出現冰雪消融的狀況。 專家表示,如果南極的暖化再繼續下去,甚至會讓冰層底部滑動,帶動更大規模的融冰現象,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雖然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偵測到南極有更進一步的融冰現象,但是還是必須長期的觀察與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ment2011 的頭像
    monment2011

    嘮嘮叨叨絮絮聒聒

    monment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